艾草
編輯:wanyu 時間:2006-12-23 09:25:39

這幾年,回歸自然的趨勢,促使許多老祖母時代常用的草藥突然翻紅,而艾草就是其中的一種,近年來,我們常常在市面上看到許多艾草的加工產品,從最傳統的艾草粿,針灸用的艾草條,到近年很流行的艾草麵及艾草水餃,甚至有艾草香皂、洗髮精、沐浴乳……跟著,艾草精油也出現在貨架上,可是仔細閱讀瓶子上的標示,發現那根本不是艾草Mugworf精油,而是龍艾Tarragon的精油,不過這2種東西都是艾草屬Artermisia的植物,說起來應該是近親,但是決不能畫上等號,市面上常常把所有的艾草製品標上Artermisia似乎是把艾草屬所有的植物當作是艾草,但是,世界上艾草屬的植物不下數百種,它們的使用方法及功效難道都跟艾草一樣嗎?
就拿台灣民間常用的2種艾草來說好了,一種苦艾一種甜艾,在食用上大多會選擇甜艾,但是在藥用上就沒有明確區分,但是,當我們提煉精油時,卻發現2種艾草的精油顏色截然不同,而其成分是否有很大差異,則有待研究。
參考下面列表
泛稱
|
學名
|
英文名
|
民間稱謂
|
葉形
|
精油顏色
|
藥效功能
|
艾草
|
艾草Artemisia
princeps var. orientalis
|
Asiatic Wormwood
|
苦艾
|
較狹長而深裂
|
琥珀色
|
有待研究
|
艾蒿
Artemisia vulgare
|
Mugwort
|
甜艾
|
較圓而淺裂
|
寶藍色
|
台灣本土所產的艾草,其精油含量算是非常低,大約只有0.02%,也就是每10公斤的艾草,只能提煉出2CC的艾草精油。而龍艾的精油含量可以高達0.4-0.7%,所以每10公斤的龍艾可以提煉40-70CC的龍艾精油,怪不得,市面上只看得到龍艾精油,而沒有真正的艾草精油。
艾草的精油含量與生長的海拔高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,我們試做過海拔500M及2500M的艾草作比較,其精油的練製率完全一樣,不過,跟採收時機則比較有關係,大略而言,越是幼嫩的植株,其精油含量越少。
在海拔2500公尺的艾草,其生長高度可達2公尺,仔細去觀察,發現每一株艾草的味道都有些微差異,甚至有部份族群具有明顯的臭腥味(低海拔地區的艾草味道較淡,所以並沒有發現這種明顯的差異)。所以對於艾草的研究,應該不只是在於分辨苦艾與甜艾的的藥用差異,也許可以更近一步去探討,各種不同味道的艾草,其在成分上與藥用上的差別,到底是臭的好?還是香的好呢?暫時沒有定論,希望有興趣研究的人,可以做出更詳盡的研究成果。
|
斑葉種的艾蒿 |
|
|
龍艾Tarragon |
|
|

|